去南极做“探险者”究竟勇敢还是鲁莽数百中国游客滞留南极后续:已全部安全返程,旅行体验与风险引关注

2025-02-21 18:10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4935)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去南极做“探险者”究竟勇敢还是鲁莽 数百中国游客滞留南极后续:已全部安全返程,旅行体验与风险引关注

半岛全媒体记者 仲维莉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游客滞留南极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2月5日左右,受恶劣天气影响,银海奋进号、麦哲伦探索号、海洋新星号三艘游轮上约350名游客被困南极乔治王岛,加上等待飞机前往南极的游客,滞留人数约700人,其中一大半为中国游客。此次事件不仅让人们聚焦于游客的安全与行程变化,也引发了对南极旅游、南极科考相关信息的探讨。

勇做“探险者”数百中国游客滞留南极

       据了解,此次滞留的主要是选择“飞进飞出”南极的旅客。该路线从智利南端的蓬塔雷纳斯乘机约2小时飞往南极乔治王岛,再搭乘小型冲锋舟登上豪华邮轮游览南极群岛。然而,乔治王岛所处位置为南极洲低纬地区,四周环海,天气变化剧烈,低云、多雾和强风条件常导致航班延误。

       为此记者特别采访跟随科考队进出五次南极的半岛都市报特派随队采访记者刘延珉。刘老师给我们介绍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的“春天”,相对不那么冷,但天气、冰况仍会影响南极活动,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飞进飞出”线路乘坐的多为高端邮轮,价格非常昂贵。据了解,春节航期的邮轮舱位早在大半年前就已售罄,游客购买的相应延误险赔付金额较少,人均增加几千甚至上万的改签费是常有的事。

       刘延珉老师指出,南极是全球唯一没有开发的处女地,所以去南极体验的游客都称之为“探险者”。由于南极的未知性,和天气的变化莫测,其实去到南极旅游的游客都是在边缘探索并未进入南极腹地。

       值得庆幸的是,当地时间2月7日,天气好转,滞留游客已全部从乔治王岛启程返回。游客李微(化名)表示:“其于2月5日、6日被滞留在银海奋进号上,后续行程受到影响,机票和酒店全部改签,一行八人额外支出二十多万元。”同船游客闻夏(化名)也表示滞留造成较大损失,酒店、订好的米其林餐厅、游玩行程、接机都不能退,还耽误了母亲过生日,但好在船上工作人员调整迅速,服务很好。

“探险者们”必须选择靠谱的旅游公司

       此次事件也让更多人关注到南极旅游。极地旅游指赴地球南、北两极的观光、探险旅游活动。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智利和阿根廷的一些海军船只运载付费游客前往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旅游为开端。近几年,极地旅游在国内“有钱又有闲”的人群中迅速升温,赴南极和北极旅游的游客人数不断创新高。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赴南极旅游客源地,仅次于美国。从2008年的不足100人次到2016年的3944人次,增长了40倍。南极旅游线路产品日益多样化,价格差别较大,包括南极直飞航班、极地音乐会、邮轮或者包船旅行等。南极游价格整体高于北极游,从南极圈、南极圈以内到南极点,价格从6万、8万到60万不等。而北极游从北极圈到北极点,价格大概在3、4万到20万。随着旅游人数增多,如何让极地旅游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成为业内关注焦点。游客出行前都会接受环保知识以及自身行为规范方面的培训,旅游服务产品提供方也需提供更专业的导游服务。

       “去到南极旅游,最好选择破冰船,”刘延珉老师告诉我们。现在靠谱的公司都是租借前苏联的破冰船,比如美国的夸克公司。最初的南极游也是该公司组建的。而随着现在流行的“南极热”,想去南极探险的人越来越多。有许多南美洲,大洋洲的公司也开始承包,但他们没有破冰船,这对于探险者们的安全其实不太能保障,一旦遇到厚一点的冰层,无法进行破冰,将会在海上滞留,没有人来营救的话停留在海上时间长短无法保证。而如果有人搭破冰船来营救,需要支付的费用相当高。刘延珉老师同时也教我们如何辨别破冰船,“船头尖尖的就是普通游轮,而船头圆圆的相对在船头重量较大的,就是破冰船。选择旅行社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当然邮轮相对来说肯定是要更舒适一些,游客的选择不同,享受到的服务也是不同的”

南极“天然实验室”,对于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旅游,南极对于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南极被称为“天然实验室”,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态系统,为科学家们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生命起源与演化、地质构造等提供了绝佳场所。我国从1984年开始南极科考,目前已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四个科学考察站。

       我们采访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副馆长,曾经去过南极进行两次科考的王永强老师。王老师表示:“南极科考的环境十分艰苦,这里的气温极低,常年被冰雪覆盖,而且时常会遭遇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每次在甲板作业,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和耐力,更是对一个团队的考验。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调查项目,需要大家通力合作。”

      在南极科考,科研人员面临着极端寒冷、强风、高辐射等恶劣环境挑战。但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专业的科学素养,在冰川学、气象学、海洋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王老师提到: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因其特殊的气候特点,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生物是如何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就是一个比较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南极磷虾,是南极地区的关键物种,其数量庞大,每年产量达5亿吨(也有专家估计可达50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蛋白质源,是鲸鱼、海豹、企鹅等的主要食物。虽然人不能直接大量食用,但可以用来制作磷虾油(非常好的保健品),可有效降血脂等。

       此次中国游客滞留南极事件虽已圆满解决,但也为南极旅游和相关行业敲响了警钟。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从业者,都应更加充分了解南极旅游的特点和风险,做好应对准备。在保护好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展旅游和科学研究活动。